改变第一学历不利状态,考研是一条捷径,如今还管用吗

学历歧视一直存在,比如低学历的人不受待见,成人教育学历被人瞧不起,一般性高校就是比不上名校的学历,第一学历和个人学历“出身”,等等。

曾经有网友专门在教育部官网留言咨询有关“学历”的一些问题,重点提到了学历歧视。教育部在官网留言答复中这么说:“学历”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学历,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概念。

后来,人社部也发布相关通知,提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要遵守规定——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条件。

事实比各种文件规定总是要残酷一点,种种学历歧视还是常见的,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在人才竞聘过程中,“第一学历”作为评价标准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

那么,为何考研,扭转学历和个人出身是重要的目标吗?一定要读研来获取高学历?

这样的考研计划在目前招聘、职务晋升中还管好用吗?

相比众多企业,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大型国有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等单位选人用人非常看重学历,甚至被高学历所束缚。这些单位起初乐于招收自己培养的人才,是为了追求培养的连贯性,研究、工作能很快上手。不过,一种趋势令人担忧:当985、211学校的硕博士、海归博士成为一项重要的统计数据,而且成为衡量一个单位发展好坏的指标时,这种风气就形成了,很快就刮到了高校、企事业单位,导致很多单位即使没有需要也会在新一年的招聘中列上高学历这一项工作目标。

所以说,事实就是这么残酷!

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政策规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破除

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然而,这有什么用呢?能够约束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吗?

毫无疑问,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相关规定还非常具体,比如,文件提出“专业条件要求应当以完成岗位职责任务所需具备的管理能力、专业素质或者技能水平为依据”。同时,还提出“有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岗位,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或者不再设置学历要求”。

现实的情形就是,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之中,很多单位并未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办事,依然我行我素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

因此,这么说吧,学历歧视确实或多或少地给选择考研的大学生带来了就业压力,是影响考研动机的外部原因之一。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已经是见怪不怪了,甚至觉得非常正常:用人单位招聘往往无法准确地对求职者的个人品质和能力素质作出考察,学历文凭和学校知名度在求职中就变相成为了一个应聘者的必备条件,甚至是代名词。

总之吧,高学历和名校学生总是能在就业市场上占得先机。你能说,考研和获得高学历,改编第一学历身份,难道没有用吗?

很多用人单位明确表明只需要硕士、博士学历,且学校知名度越高越好。

挑选适合的人才是组织招聘人员的重要原则之一,但许多用人单位不顾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好高骛远,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学历,大大提升了就业的学历门槛。

很多大学生,尤其是专科生连参与各种应聘的机会就被剥夺了,因为没有研究生学历,或者说没有名校的学历学位。这一类大学生只能选取考研这条道路了,被动地适应社会的现实要求。

就国家的政策看,研究生学历似乎在求职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在实践中,高学历,尤其是名校的应届生学历还是吃香的,有较好的入职推进作用。尤其是“第一学历”,很多单位还非常看重。

作为应届生和往届毕业生,该怎么做呢?

冷丝认为,考生在报考前要认真评估一下自己,这几个问题必须思考:是为了提高学历,就此获得就业竞争力,由此去报考研究生?还是真的有学术追求,特别希望从事某个领域工作的兴趣而报考研究生?

也就是说,报考研究生追求的是短期功利目标,还是今后的长远目标,目标是否明确?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恐怕还要考虑追名校追的是形式、名声还是内容、实质等等。

认清这些实际因素,明白自己的动机,看看个人的考研态度是否端正,定位是否符合自己。

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改进自己,也好做出如何择校、挑选专业的方面抉择,根据自身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备考。

gong2022

gong2022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