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高校强制研究生搬入新宿舍楼!学生反映甲醛超标、异味严重

来源 | 募格课堂整合自新京报、凤凰周刊、知乎

编辑 | 学术君

8月17日,一则“吉林大学回应宿舍甲醛超标”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榜单第3名!

据该校多名研究生反映:学校要求中心校区所有硕士生共计9000多人,于17日到22日搬入北苑三号、四号新建公寓。本意是为改善研究生的居住环境,然而,“一进楼就能感受到的刺鼻气味和粉尘”、“反向”改善等现象引发了多数学生的争议。

其中一名研究生去北苑新宿舍检测,仪器显示“严重污染,尽快离开”,尽管多名学生向学校反映同类问题,仍被强制要求搬宿舍。

校方回应:空气质量检测合格

8月17日,吉林大学后续回应称,检测机构3次共抽样检测81间房间,结果显示甲醛浓度均不超过有关规定的限值。

图源:新京报报道

8月17日晚,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巍告诉媒体,此次研究生即将搬入的北苑三、四学生公寓是于今年6月30日竣工的。

有些研究生反映,宿舍楼8月16日交工,仍有工人在装修。他回应到,“可能有学生不了解情况,觉得有宿舍前几天还在装修。但其实那并不是装修,是部分宿舍在完成最后的家具和五金件安装的扫尾工作。宿舍内部的墙壁粉刷已在6月30日竣工前完成,后期不会再度产生空气污染。”

“学校先后委托了三家检测机构对宿舍室内空气质量进行了检测。按照2003年实施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甲醛的标准值为不超过0.1mg/m ,北苑三、四学生公寓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结果都是合格的。”王巍表示。

图源:凤凰周刊报道

学生方:新楼异味严重、频繁搬宿舍

有研究生表示:

学校出的甲醛检测报告是八月二号的,可是那个时候家具还没搬进宿舍;

现在说重新检测,但根本不允许学生全程在场,还开着窗测,谁也不知道检测时间够不够,而且现在还没有彻底装修完,现在的检测结果估计不具有太大意义;

参观过新宿舍的学生描述到,“味道最可怕了,就是那种家具的木头的气味,高层还没打扫的很彻底味道更重,混杂着墙面刷漆的味道,实话,有点熏”……

新宿舍疑似味道刺鼻的家具 图源:知乎

学校回应正在与学生协商中,多名研究生继续跟进了学校的做法:

图源:知乎、微博

除了“甲醛超标,异味严重”的主要矛盾以外,驱使研究生拒绝搬宿舍还有另一个原因:通知的朝令夕改。

1.部分研究生,一个半月内被两次要求搬宿舍

本次8月份被要求搬宿舍的研究生中,有一批学生就在不久前的6月末刚刚搬过宿舍,这相当于时隔不到一个半月搬两次宿舍。

6月30日部分研究生被通知搬宿舍

此外,当初学校通知让南苑七公寓、文苑三公寓的研究生搬离时间为6月30日~7月4日,然而统一安排搬进的新公寓里,毕业年级的最后离寝时间最晚到7月2日。导致很多在6月29日就收拾好所有行李的同学,根本没法入住新寝室,根本没有换洗衣物和日常生活用品。

刚经历过一波宿舍搬迁的“兵荒马乱”,还没过完暑假,又被要求搬宿舍,可想而知这些研究生是怎样的心态了。

2.仅提前两天通知让全体研究生搬离,赶不上早已通知的返校时间

有学生指出,8月17日的搬宿舍通知,仅仅是两天前才临时通知的,其中指出“全体硕士住校生于8.22-8.23搬离”,可学校8月9日已通知研究生分批返校的明确时间,部分研究生根本赶不上全体搬宿舍的最后期限,即便是学生想临时执行“辞去实习工作、改签返校的火车/飞机票”等措施,当地的疫情防控要求也可能不允许其立刻返校。

退而求其次,远在外地的学生只能找熟悉的同学帮忙搬宿舍了,这也免不了诸多不便。

要求全体研究生搬离宿舍时间(左),原定分批返校时间(右)

追溯到研究生搬宿舍问题的初衷,校方主动给研究改善生活居住条件本是件好事,为何因此多数学生反对,和校方朝令夕改下的“强制性命令”、给新生腾空宿舍等行为脱不了干系,因而这件事从起初就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反感。

高校朝令夕改屡见不鲜

成为学

生集体抗议的导火索

不久前,广东财经大学的研究生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文件内还附了一份“取消优秀生源和新生奖学金”的通知单,要知道一年前报考该校时,官网的招生简章写明了,2021届新生凭借新生奖学金和生源奖学金,最高可免除共计9万多的学费,如今被录取后,才知道奖学金都被校方取消了,学生目前表示没有钱交学费估计自己只能退学了。

学生反馈学校取消奖学金的说明

疫情期间,不少高校延期开学或返校的通知也算常规操作,即便是临时修改时间,也会是慎重决定后发布通知,同时给出学生退改签费的方案并落实,然而一天之内改两次返校时间,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今年2月20日,有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网上爆料:学校原本通知本学期延期回校,却在当天晚上通知取消延期计划。通知中开学时间为3月1日,学生返校时间3月13日至3月14日,教学安排是在3月1日到14日期间线上教学,3月15日恢复线下教学,名副其实的朝令夕改。

图源:微博@微视西安

去年9月,南方科技大学随意

更改 2019 级博士生的奖学金政策,从招生宣传到最终落实,经历了数次更改,被多名学生指责:学校严重损害了 2019 级博士生群体利益。

图源:知乎

以上这样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高校朝令夕改的政策一经提出,引发了学生们的集体抗议,大家或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将事情闹大,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有的高校后续提出改善措施,有的高校“默不作声”,结局却是后果多由学生自己承担,事件也就此尘埃落定。

这样的过程值得我们去反思,一些“微博/知乎”治校的字眼看似是玩笑,但背后更多是学生对学校不尊重自身意见的抗争,为何校内能解决的事情,传播到人尽皆知的程度才有解决的机会呢?既不利于学校的名声,也不利于学生在校的印象,学生类似“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意见反馈方式,为何成为主流了呢?这些问题亟需高校管理者、教育学者们的关注。

gong2022

gong2022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