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那年,我决定辞职考研……

??我听说,人这一辈子啊,三十岁到四十岁这十年过得最快,一晃就没了。现在我的这十年已经开始了,我能否规划规划,用十年认真做一件事,在十年过去的时候作为给自己的礼物,证明这十年未曾虚度,也告慰这段中途离场的婚姻。

我应该做什么呢?既然要给自己一件“有分量”的礼物,当然是绝大部分人得不到的。我才能平庸,只能拼时间——花个三五年做成一件事。人之壮年,三五年不是一个短时间,有多少人能有机会、有条件、有胆量花这么长的时间做一件事情?而一旦做成了,岂不令人艳羡?考研读研,整套下来也正好至少四五年时间。

我认真考虑考研,还有一个因素。我发现在当下中国,学历考试大概是少有的相对最公平的竞争。君不见,众多达官显贵、富家大室,莫不为子女考试成绩好而得意洋洋,莫不为子女分数低而无地自容,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考试无法“拼爹”,大家都在一条线上拼自律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既然公平,那么……好玩。

那天下午,在如血残阳下,在车轮撞击铁轨的震耳欲聋的声音中,我决定考研。

02

想归想,可我这样一个万年学渣,考得上吗?怎么备考?

我想起一个“身边”的研究生——若歌,不久前参加呦呦鹿鸣“每日一千字”活动认识的朋友。我们曾在打卡群里偶有交流,她那时正在读研二。我打电话向她请教。

听说我想考研,若歌极力鼓励,帮我分析可行性,消除我的顾虑,她说:“考研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好好准备是肯定考得上的。”她说,你是做记者的,平时对时政历史多有积累,只要跟着节奏复习就不会太拉分;你做媒体这么多年,如果考新闻传播,专业上也有基础,至少不会对考点无感,到时候再找一个目标院校的学长学姐辅导一下就差不多了。唯一难的是英语,那就报个培训班,集中精力攻克英语呗。

我的英语水平差不多零基础。我经常听人说他们“毕业多年把英语还给了英语老师。”我想如果这句话从我口中讲出来,那一定是侮辱了“还”字:一个高考英语29分的人,有什么可还的呢?

但若歌的鼓励让我意识到梦想或许并非遥不可及,我更加坚定了考研的决心。什么是短板,那就集中攻克什么。

那段时间,考研的梦想像熊熊烈火,让我每天都沸腾。我不断查资料、联系我认识的研究生朋友,请教备考的方法。

我没耗费太多功夫就锁定了目标。

我准备考的专业是新闻传播,正如若歌所说,这是我一直从事的行当,学这个专业我有实践经历,未来继续从事这个职业,也可以趁此积累理论知识。

目标院校我选四川省社科院,原因之一是,我记者生涯的起点就是四川省社科院主管主办的一份杂志,我内心里把省社科院当成了老东家。另一个原因是我从一位四川省社科院新传毕业朋友那里得知,社科院作为省政府研究机构,学术水平很高,但是比一般的大学要“冷门”,相对好考,因此“性价比”高。

至于学习方式,我果断地选择了“全日制”。我想,既然决定读研,那就辞职好好呆学校,扎扎实实读。至于学费问题、生存问题,我想等到时候再说吧!当务之急是考上,当务之急是启动我的复习。

03

“你每天可以用多少时间复习?”在川大旁边文都考研培训机构里面,工作人员得知我边上班边复习,于是问我道。

我说,“差不多两个半小时吧!”

他说,“两个半小时不太够,还得多点。”

“要多久才够?”我问。

“尽可能地多花一点时间,考上的几率大些。”这位工作人员到最后都没有跟我说每天需要多少复习时间。后来我才明白,这可能是有经验的教培销售对一个愿意学习的中年职场人最基本的善意吧。因为真实的情况是,即便每天用十一个小时复习,也会强烈感到时间不够用。当然,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那个时候,他一定是担心说出真相,会把我吓跑。确确实实,如果一开始我就知道要耗费这么多时间精力,我或许早就掐灭念想,不管这个理想多么金光闪耀。

文都的老师给我定制了英语复习计划:周一到周五每天两个半小时网课,周末八个小时。那时已是2019年8月初,我都被“考上研究生”的强烈愿望驱使着,每天下班回屋就听课,周末两天都关在屋子里听课,上班见缝插针背单词。

那时正是暑假,有个周末哥哥嫂嫂带着侄儿侄女来成都参观四川大学,我陪着他们逛了一天,晚上九点把他们送回到酒店,回到出租屋开始听网课,一直听到凌晨一点过。那时,我像患了强迫症一样,就像一个自虐狂,每天哪怕一分钟、一道题的复习任务没有完成,我也会坐立不安,内心里充满自责和悔恨。

记得大概是听了一个多月网课后的某个周末的早上,我一觉醒来,想到又是一天的网课,内心里泛起了深深的疲倦和强烈窒息感。我把这种感受发在朋友圈。一位朋友给我留言:“可以了解下抑郁症。”看到这个评论,我觉得很搞笑,这跟抑郁症有什么关系?我不过是一个多月没有休息,太紧张太累了吧!后来才知道,大多数疾病都来自于最初的藐视。

04

九月中旬,按照若歌的建议,我该根据真题来复习专业课了。

在那之前我对自己的专业颇为自信,一方面固然是若歌前期的打气,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从事新闻工作也有十来年了,各种专业书籍看了不少,拿作品说话,也算是一个优秀记者了。然而,当拿到社科院的真题,我突然慌了,我发现我以往的知识储备完全不足以让我应对这场考试,就连学校参考书也不知道该怎么看、怎么背。

我急忙联系毕业于省社科院前同事、朋友,请她给我介绍社科院上一届的专业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辅导我。

朋友帮我推荐了小李老师。

小李老师是个认真、严谨、刻苦、尽责的妹子,她从西北边陲普通二本毕业后来成都工作,为更好的职业发展辞职考研,二战(还是三战?)才上岸——这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小李老师推翻了我之前的复习计划,帮我重新制定了包括专业和英语、政治在内的整个复习的计划。

考虑到我的基础,新的复习计划也将英语作为复习重点,化繁为简主要三项:背单词、背作文、做真题。单词是背真题中的陌生词汇(此时距离考试只有三个多月,背5500个考研词汇已经远水解不了近渴)。然后大作文、小作文各背十篇,用她的话说:“背下十篇大小作文了,考试的时候随便从其中挑出几句写上也能得分。”做真题,只做阅读理解,做完对答案、分析错题,每天做两道阅读真题,争取做完三轮。

专业两门所占分值300分(英语和政治加起来才200分),直接决定了总分能否上线,按照比重,应该投入最多的时间。小李老师的规划是,是先通看基本教材,再一轮轮的背诵她替我整理出来的复习资料。中间再择机练习写作。

最后是政治,十月份开始做“肖秀荣1000题”和“肖八”选择题,每天四五十道,错题记下来复习。临考前几天背“肖四”主观题。

我问小李老师,“这样复习,每天要多少时间?”

她说,“如果能确保效率,每天约六七个小时吧。如果这个时间都不能保证,那就就别复习了——复

习也考不上。”

我按照新的计划复习,但效率和效果都很差,我万分焦虑。小李说“你还是辞职专心备考吧。如果你的工作不是特别好的话,考完了以后再找。”跟着她又问,“你工作怎么样?”

我说:“还行吧!上路了挺轻松。”

她问:“工资怎么样?”

我说:“万把块。”

她说:“你都工作这么多年了,工资才一万左右,也不怎么样嘛。还是辞职吧,等考了研找更好的工作。”小李的话让我有点发愣,我一直觉得挣钱挺不容易的。

不过,我还是决定辞职。既然下定决心考研,就不要瞻前顾后犹犹豫豫,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去排除一切干扰因素。

05

我决定先向服务单位辞职,再向所在单位辞职。

前文提到,我工作的公司是一家传媒公司,但工作内容是委派到客户单位(先是阿坝,后是成都)驻点到提供新闻服务。虽然身份在楚客,但事实上与服务单位的联系要紧密得多。

服务单位领导原则上同意我请辞,只是要求我离开前找到合适的人接替我的工作。老板的反应则让我很感动。

时隔三年,我还记得老板的话,他说,“你2015年来公司时,就我们两三个人,一年就干一两个业务。现在公司有三四十号人,业务也稳定充足,算是进入良性运行了。你现在想回学校读书,作为兄弟,理解也支持。不过你不用辞职,回家安心复习就是,这期间你需要生存,公司给你发5000块钱基本工资,考试结束后再回来工作。下一步,如果你考上了,平时有课就去上课,课余继续为公司带带新人,写写写稿子。”这个条件可谓千载难逢,也让我觉得此番必须考上。

服务单位让我找合适的人接替我的工作,这个要求合情合理,但是因为工作要求高,并不容易找到合适人选。找谁呢?想来想去我想到了老鲍——我在社科院下属杂志工作时的同事。

2013年下半年,我从一所高职院校辞职,到杂志做记者,2015年初离开杂志。虽然我在这里工作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多(几乎算是我工作过的地方时间最短的),但在这里的同事,十来个人,相互之间感情之深厚,却远超其他任何地方。当年,我和老鲍差不多同时离开这家媒体,我去了传媒公司,老鲍没再上班,靠着接媒体服务的散活,日子过得逍遥滋润。

为了说服老鲍来接替我的工作,那几天我每天晚上都给他打电话,从紧张的复习时间中挤出一两个小时,谈生活、谈梦想、谈情怀、谈人生。老鲍这几年自在惯了,不愿意到企业去打卡坐班。但他最终没有架住我的软磨硬泡,或许也是考虑到帮助兄弟实现梦想,他同意了来顶班。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老鲍同意接替我的工作后,我隐隐担心天生敏感的他接受不了服务企业工作的氛围。我料想他肯定干不过三个月。为了验证我的猜想,我还把这个“预言”写在纸条上,封在了墙上的海报里,以便有一天验证自己的预想。可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老鲍竟然在那儿干了八九个月,虽然中间曾多次跟我表露他想离开,但毕竟坚持了这么久。就在第三个月到期的那一天,我跟老鲍透露我的这个“预言”,并当着他的面拆开壁画——证明我错了。这是后话。

06

2019年国庆假期结束,老鲍到岗,我回去复习备考。

距离考试只有八十多天了,而要复习的内容太多太多。背单词、做阅读真题、背英语作文,做政治习题,背专业课考点……,每一项都像压在身上的巨石。特别背单词和英文作文,是我痛苦的主要源头。那些单词看了一遍又一遍,在真题里遇到仍然只觉眼熟不解其意;作文背下来,几天之后又忘记了。越记不住,越焦虑,越焦虑就更加记不住。

有一天,我偶然看到新东方培训讲师王江涛的《考研作文》书上,有一篇他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法”记单词的文章。文章声称用这样的记忆方法,能够在一二十天里内背下三千考研常考单词。王江涛还出了一本配套的《十天搞定考研词汇》单词书详细介绍背诵方法。名师言之凿凿,我觉得不让“死马当成活马医”,便把宝都押在了那个方法上,买了书按照介绍的方法背单词。

其实艾宾浩斯记忆法并不神秘,我总结起来,基本原理有两条,第一,这个方法认为,人的记忆有几个遗忘周期,分别是刚记完,5分钟后,半个小时后,两个小时后,12小时后,48小时后。只要在每个遗忘周期的节点上,迅速复习一次记忆内容,循环第六次之后就能牢牢记住了。第二,这个方法认为,只有第一次背诵才应该叫“背诵”,往后每个遗忘周期节点上的“背诵”应称为“回忆”,即尽量先回忆要记忆内容再核对原文,激发记忆潜力。

作为记忆方法,它有没有效果呢?如今回顾起来,或许有吧,毕竟我用这个方法背单词、背专业、背政治,也记住了不少。但要说“短时间内背下数千单词”,那就夸大其词了。

说说我辞职后的全职复习生活吧——

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洗漱之后六点半到九点半3个小时艾宾浩斯记忆法背单词;稍作休息之后,从十点到十二点2个小时背专业;吃过午饭后睡午觉,下午两点到六点钟背英语作文和做英语真题;晚饭后稍作休息,八点到九点半做政治练习。然后九点半到十一点半复习单词和作文,十二点半洗漱睡觉。

每天的复习时间达12个小时。

文都的辅导老师听到我介绍每天的复习安排,倒吸了一口气,问我“你确定,这样你挺得住吗?”

“挺得住!”

在此特别记一下这中间绝无仅有的小惊喜。我十月份开始做《肖秀荣1000题》,第一次做练习,在没看书的情况下直接做题,20道选择题做完,核对答案竟对了17个——我听说很多基础不错的人刚开始也只能对一半,我简直高兴坏了,心想若是这个状态上考场,政治就不愁了。

在真正开始投入精力复习专业课之后,发现也不算太难。或许确实是因为从事新闻工作的原因吧,许多抽象的传播学理论,我基本可以比较准确的理解。每天两小时专业背诵,我采用了艾宾浩斯记忆法,还融合了“讲述法”。所谓“讲述法”,即基于“背下一个知识点的标准,是能脱开书本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的观点,我在这个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要求:“不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讲出来,而且能够用比原文更加清晰、简洁、优美的语言默写出来。”

所以,我采取“读懂理解原文——提炼关键词和梳理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用标准语言规范表达”的顺序,一轮一轮阅读和背诵知识点。“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法”搭配“讲述记忆法”,缺点是记忆的速度慢、必须全神贯注,优点是能够可控的记住要背诵的内容。后来,在去绵阳考试的路上,我用这个方法,三四个小时就背下了《肖四》的四套主观题。临近考试前一天,我在绵阳师院考场背后的乡村道路上,也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复述了全书的重点内容,完成了第六轮复习。

07

政治和专业上的小安慰微不足道,英语带来的挫败感才如泰山压顶。

我每天投入到英语上的时间长达九个小时。每天背四五个小时单词,即便如此也背了就忘;每天两个小时做阅读真题,常常全军覆没;背作文也总是背了这一篇忘记上一篇……按往年新传专业国家线,我英语应考上52分才能单科上线,但无论如何模拟练习都差得远。

我想到离婚了没有别的路可走、请着假全职备考、老板给我发生活费、朋友给我顶班……想到这些,便觉得必须成功上岸,至少也要尽全力,不留遗憾。

我告诫自己绝不能有半点松懈。内心的弦越绷越紧,我发现我每天、每时、每刻都处在紧张、恐惧、战栗中;我每秒钟都感觉自己踮着脚站在无边的水域中,起伏的水平面正在淹没我的鼻尖,强烈的窒息感充斥全身。太多太重的复习任务,远远超过我的承受能力,我感到从骨髓深处蔓延到全身每个毛孔的深深的疲倦感。

我的内心极度脆弱,错的一道题、背不下知识点,臆想考场上身体不适……任何一点小事情能在我心里掀起轩然大波,让我心态崩溃。

我每天都要因为各种理由,崩溃无数次。有时,突然悲从中来,便趴在床上捂着被子哭一阵。吃过晚饭,我偶尔骑着自行车出门散心,沿锦城大道到锦江边上,冷风刺骨,看着汩汩流淌的锦江水,耳机里放着刘欢的《重头再来》,眼泪簌簌落下。有时候我想,我每天如此恐惧,大概我的肉里充满了毒素吧,如果野兽或者妖怪吃了我,它一定感到我的肉是苦的。

gong2022

gong2022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