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守着专业书啃,既低效,又容易对这门学科产生「无聊」、「枯燥」的印象。表面上好像【努力努力再努力】了,结果还是没能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
来,和英妹一起换个口味吧!
这次我们来看点既有趣、又能帮助我们培养新传框架、开阔视野的「课外读物」。一共8本,充实你的整个寒假!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书籍介绍
在同学面前和在老师面前自己往往是两幅样子,在学校里和在家里个人的行为表现也有很大差异。大家是否去探寻过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为什么会有迥异的外在表现?
用欧文·戈夫曼的话来说,社会就是个大舞台,人人都是杰出的演员,生活就是大家共同表演的一场大型舞台剧。要想了解人们在这个舞台上是如何表演的,快来看看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作者答疑
戈夫曼是加拿大著名的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也是“拟剧论”的倡导者。《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采取戏剧表演的观点,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场景中向他人呈现自我的方式,引导和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通过阅读此书,大家可以接触到“不协调角色”、“印象管理”、“前台”等不少有意思的概念。
《奇云:媒介即存有》
书籍介绍
为什么媒介研究可以不去谈论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还有手机和电脑,而去讨论海洋、天空、时间、身体和书写?两类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因这本豆瓣评分9.2的《奇云》产生了联系。
如果大家翻来覆去地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内容,再感觉不到一点儿新闻传播的新意,那么这本《奇云:媒介即存有》可以成为一个极佳的选择。
作者答疑
约翰·杜海姆·彼得斯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现在是耶鲁大学的教授,曾被称为“美国传播学界的稀有动物”。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李普曼说媒介造就了“拟态环境”,而彼得斯则认为媒介就是这个世界本身。在彼得斯看来,媒介无处不在,它已经成为了这个世界的存在方式,它和天空中的云朵一样,似有若无、难以名状。
《谣言》
书籍介绍
古有“叫魂”妖术引起百姓恐慌,今有“囤盐”传言扰乱民众生活,古往今来谣言在社会中的一席之地从未被撼动。
谣言是怎么诞生的?为什么我们会对谣言会深信不疑?谣言的生命力为何会这么强?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大家可以看看这本《谣言》。
作者答疑
让·诺埃尔·卡普费雷是法国巴黎的一名教授,他经过数千次的电话调查,搜集了无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法国流行的种种谣言,对这些谣言进行分析和研究才写就了这本《谣言》。卡普费雷不是仅仅着眼于谣言本身,更对谣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与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商业行为,谣言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真相》
书籍介绍
陈力丹老师曾说:现在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我们更容易看见“真相”,但也更难去追究真相。连续不停的新闻推送、五花八门的短视频、耸人听闻的各种资讯,信息爆炸的时代使我们变得更加身不由己,似乎再离谱的新闻我们也能安然处置。
不过我们只能任各种媒体宰割吗?并不是,这本《真相》可以带给大家一个明辨是非的机会。
作者答疑
比尔·科瓦奇曾担任《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社长,在美国新闻业纵横五十年,而这本书可以称为资深记者写给普罗大众的“新闻指南”。它为所有的公民提供了一种探究新闻真相的路径导航——用六步质疑法分辨谣传,以获得事实的真相。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老师都力荐这本书:为了避免被操纵,全民都应该掌握必要的新闻知识。
书籍介绍
一位妇女丢掉了手机,召集了一群志愿者将其夺回;一个旅客遭受了恶劣的公共服务,通过自己的博客发动了一场全民运动。
有时候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比人们想象中的还要强大,而这些力量的联结离不开先进的交流工具,它们使群体对话成为可能,使群体行动得以实现。如果你看了《乌合之众》还不够尽兴,那么还可以看看这本《未来是湿的》。
作者答疑
克莱·舍基,被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锐的观察者”,在纽约大学从事有关互联网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写作、教学与咨询。为什么说未来是湿的?水是生命之源,湿是水的象征,而未来在通讯技术的发展之下,社会联结将变得更加地有机化,群体力量也将变得更加强大。